《圣安妮塔盛宴》,迭戈·里维拉,1931
持续关注了一位职业艺术家,阿土培的项目《爱的供养》,一共参与了7期,时间跨度从2024年的2月份到现在,也就是已经进行了一年了。
这个项目的流程概括起来:
😘浪漫一点的理解是
请杯咖啡,看看别人整什么活。
🤣搞笑一点的理解是
拼多多版注资别人的人生片段。
随着对这个项目的持续观察,我得以对职业艺术家这个身份产生一些疑问和思考。因此写了这篇文章。
出作品→办画展→画廊签约,大概就是这样循环,别的可能还有全职/兼职 相关相关行业:
艺术是个圈,你不在里面混,做了作品让人帮忙转发都不知道找谁。
那我会想了,职业艺术家最后能变现的核心是什么?如果办画展,签约画廊是必经之路,那么这两个关键步骤究竟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我思考的答案是:放大个人IP,增加曝光度,也就是帮艺术家做品牌效应。
画廊这不就是互联网行业的MCN机构吗......巧了,很多平台,主播能拿到的礼物打赏也是五五分哦。
🤔艺术家不想依赖传统的职业路径,可能多参考一下互联网自媒体是不错的选择。
经济什么情况大家心知肚明了,看看有过大萧条时期的老美和老日,可能对咱们老中未来即将可以有的选项有个预期。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战后繁荣期,艺术市场相对活跃。然而,到了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经济增长放缓,通货膨胀上升,艺术市场也受到影响。许多艺术家开始寻求多元化的收入来源,以应对经济压力。
日本在20世纪50至70年代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艺术市场相对繁荣。然而,随着经济泡沫的形成和破裂,艺术家面临着市场竞争和经济波动的挑战。
以上内容来自chatGPT
教学与讲座: 许多艺术家转向教育领域,担任大学或艺术学院的教师,教授绘画、雕塑等课程。这不仅提供了稳定的收入,还促进了艺术家的创作和研究。
商业艺术: 一些艺术家参与商业项目,如广告设计、插图和产品包装等,以获取收入。这类工作虽然可能限制创作自由,但提供了经济保障。
公共艺术项目: 政府和私人机构资助的公共艺术项目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机会和资金支持。例如,城市雕塑、公园装置等项目成为艺术家展示作品的平台。
艺术家合作社: 一些艺术家组成合作社,共同举办展览、销售作品,分享资源和市场渠道,以降低经营风险。
艺术教育: 许多艺术家在大学或美术学校担任教师,教授传统和现代艺术课程,确保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工艺美术: 日本传统工艺美术在这一时期得到重视,艺术家参与制作和销售工艺品,如陶瓷、漆器和纺织品等,满足市场对传统工艺的需求。
商业设计: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设计需求增加,艺术家参与产品包装、广告和品牌形象设计等工作,拓宽了收入渠道。
文化交流项目: 日本政府和文化机构资助的国际文化交流项目为艺术家提供了展示作品和获取资助的机会。
**低欲望社会:**草间弥生通过前卫艺术在国际上打开市场,而地下漫画(如柘植义春)则通过小众出版维持创作
总结起来,职业路径不好走,老中艺术家可以考虑下面的路子:
🤝爱你,就会用金钱支持你**。**
John Galliano 于1984年从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毕业时,他的毕业作品系列《Les Incroyables》被英国知名精品店Browns购买。
Kim Jones(2018 年 - 2024年, Dior 男装艺术总监),2002 年从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毕业时,他的整个毕业作品系列被当时担任 Dior 创意总监的 John Galliano购买。
经济低迷也不全是坏处,至少主动被动的冷静下来看看自己来时的路,和要去往的地方。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
**职业:**虚拟形象造型师/建筑师,数字艺术作品,NFT市场(非同质化代币)
理由:长远看,人肯定是脱实入虚的。毕竟人这个物种维持基本的生物体征,甚至你非要加上运动,需要和外界产生的交互范围也是不多的。虚拟世界虽然有放大空虚的潜在风险,但是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从这里开始。
💠AI艺术生成与AIGC生态:
**职业:**优化模型师,数字策展人,虚拟内容审核员
理由:AI会重构艺术生产流程(以及相当多的行业),但是做过创意产出的人都知道,创意不可能被批量。所以相关的职位其实算一种炼丹炉,不是只有孙悟空才能被炼一炼。
💥影视特效与后期制作:
**职业:**VFX设计,动画和合成
理由:好的故事不需要特效和后期前提是恃才傲物,普遍来说还是得duang的一下加个特效。
🔖文创和跨界产品/文化:
**职业:**太多了,小📕上一搜一大把,影视&游戏&文旅 策划师/设计师,可持续材料研究员(ESG方向)
理由:这个是真来钱,而且也不要觉得只能做旅游和民俗。在某宝,我甚至看到一家专门做像素风的微信红包封面的店铺。
👀并没有对方向指手画脚的意思,做不需要死撑的事是我的直觉,任何领域都得你自己走起来舒服才行,我作为旁观者优先看具有前瞻性和市场潜力的。
停下来思考一下,好好找方向,在一条对你来说1分的道路上,即便你能走出6分甚至8分,本质都是0分。在一个10分的道路上,即便现在才是1分,它最后也会变成真正的10分。
💭文章行进此处,如果假设一个《重生之我要当艺术家》的剧本,我认为比较合理的关键:
建立自媒体:有意识的分享和传播个人的练习/作品/创作理念。练习这一步经常被很多创作者忽视,总想憋个大的。殊不知,绝大多数人是非常看重你来时的路,甚至是你走错的路,和后续选择。自媒体取代了传统的画廊/画展的作用,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你能通过自身和作品吸引到真正关注你的成长,愿意为你付费的人群。
维持基本生活:分出一部分时间精力做能立马产生经济效益的事,但没说得过一种除了睡觉就是挣钱的生活。
中国的整体社会评价体系是比较单一的,相对也比较苛刻。与这个对抗本身不亚于反抗传统,社会标准是一种外部的声音,是人心中阻碍自己飞翔的高山,但高山的形成,来自你不由自主地对外界声音的映射和接纳。
个人的创作热情和自我表达,大部分人由于心中的大山,长久活在阴影里,很难找到自己热爱的事,陷入社会的评价中,主动或者被动的去做“更被值得,更被觉得有价值,更被认可”的事,拼命满足超我,压抑本我,杀死自我。
因此很多人的热情经常体现在控制别人上(淋了雨就得把你的伞撕了),而非专注于自我的内在修复和精神世界建设上。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uNQe4Ewp/
视频的作者,Zimon,大三从美院退学后走上了3D自由职业者和内容创作者的道路,参考她的路径和成长心得以及经验,对于绝大多数创作者都是有启发的。
- 许多艺术家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作品,成功吸引了公众和艺术机构的注意,进而获得展览机会。请举例。
- 上个世纪50/70年代经济下行时期的美国和日本,想从事职业艺术家的人都在做什么?
- 我是一名艺术家,希望借助自媒体建立个人IP,增加曝光度,营造品牌效应,请问我应该怎么开始?我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我的策略上应该更多的参考做哪一些定位的自媒体账号,可以举例吗?
- 让人从“知识消费者”转变为“探索者”的困难和对策?
- 想要______________, 如何激发内在动力与建立正向激励机制?
还不错的AI网站,假设你更想看到被精挑细选过的AI出品:
https://www.nvidia.com/en-us/research/ai-art-gallery/ 英伟达出的,基本可以假设是算权威味道更重的展示。(不如考虑做个AI艺术项目争取被这个网站收录作为艺术家的阶段性小目标?)
civitai.com 完全由市场和群众选择/自发搞 出来的AI模型和图像